近日,生態環境部公布第七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實踐創新基地(下稱“兩山”實踐創新基地)名單,福建省再添一批國家級綠色“金名片”。福州市晉安區、漳州市華安縣、南平市建陽區、南平市延平區、寧德市屏南縣等5地獲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;南平市松溪縣、寧德周寧縣2地獲評“兩山”實踐創新基地。
至此,福建省累計44個市(縣、區)獲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,8個縣(市)和木蘭溪流域獲評“兩山”實踐創新基地,建設數量覆蓋全省50%以上市縣,居全國前列。
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,福建堅定不移實施生態省戰略,以生態文明示范建設為抓手,全方位、全過程、全地域加強生態環境保護,不斷健全完善“兩山”轉化機制,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先行示范省。
建立市縣鎮村四級生態文明示范建設體系,并納入年度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書。市縣層面,將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“兩山”實踐創新基地納入責任書;鎮村層面,聯合省直10個部門成立鄉村生態振興專項小組,扎實開展“綠盈鄉村”建設,生態省細胞工程不斷夯實。
為鼓勵引導各地生態文明示范建設,避免重“評時”不重平時、重“牌子”不重實效等問題,福建認真對照國家考核指標要求,推動各地加快解決群眾身邊生態環境突出問題。將獲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“兩山”實踐創新基地命名地區納入全省綜合性生態保護補償獎勵范疇,資金安排與生態環境質量指標考核情況掛鉤,實行動態調整。
逐綠前行,各地發揮生態優勢,做強特色產業,加快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。
福州市晉安區堅持和弘揚“3820”戰略工程思想精髓,聚力發展光電、軟件信息、生物醫藥、新材料等創新型都市產業,建設紅廟嶺等循環經濟產業標桿,打造山水城市樣板區。
漳州市華安縣大力發展生態農業,培育壯大特色產品;圍繞“產業發展綠色化”,嚴格工業產業準入管理,推動企業改造提升、“騰籠換鳥”。2022年入選“全國首批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”。
南平市建陽區立足“閩北糧倉”“茶果基地”“林海竹鄉”等自然生態稟賦,打響“清新福建·書香建陽”旅游品牌,深入推進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建設。
南平市延平區全面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,著力保護“延平湖”“茫蕩山”等特色生態資源,探索蛋雞產業、奶產業規模發展、綠色轉型,推動綠色產業鏈集群集聚發展。
寧德市屏南縣全力打造高山農業基地,以鄉村文旅康養基地建設推動全域旅游,加快發展旅居養生、研學旅行、媒體經濟等新業態,“文創+旅游”減貧模式入選世界旅游聯盟100個旅游減貧案例。
“兩山”實踐創新基地寧德市周寧縣通過養綠、護綠、擴綠、固綠,讓“山有人管、林有人護、責有人擔”;創新“綠色”金融產品,打造專屬“碳匯貸”,累計發放貸款1056萬元,實現“青山變現”。后洋、蘇家山等9個村成交碳指標3.4萬噸,生態資源量變成農民手里的“真金白銀”。
南平市松溪縣大力發展“一片葉”“一條蔗”等生態優勢產業,因地制宜培育生態種植、食品加工、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,打造閩浙贛三省交界區域的旅游勝地、康養福地、休閑高地。
借綠生金,福建以高水平生態環境保護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,綠色發展成色更足,城鄉人居品質更優,探索出一條“顏值”和“產值”同提升的“兩山”轉化福建路徑。今年1—9月,九個設區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98.3%,比全國平均高14.2個百分點;主要流域國考斷面Ⅰ—Ⅲ類水質比例98.1%,比全國平均高11個百分點;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95.2%,比全國平均高9.2個百分點;森林覆蓋率65.12%,連續44年保持全國首位。